明斯克市中心的米拉大街上,一座由中方施工队重建的立交桥即将竣工。
桥墩表面镶嵌着中白两国国旗的浮雕,这让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视察时陷入沉默。
他转身向随行人员回忆起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当时还是议员的他抱着改革方案在议会争论到深夜,却因"想让国家走中国道路"的建议被扣上"思想不纯"的帽子。
而今,这个地处东欧平原的内陆国家,正通过另一种方式验证着当初被否决的设想。
苏联解体后的经济震荡席卷整个白俄罗斯。
明斯克汽车制造厂的技术骨干们蹲在空荡荡的组装车间里,用车间广播听着超市补货的通知。
那时候普通工人每月仅能挣到不足5美元价值的工资,肉制品货架前贴着"每人限购两公斤"的告示。
当年轻的卢卡申科在议会大厅展示中国深圳从渔村变都市的幻灯片时,坐在前排的同僚直接关掉了投影仪电源,质问"为什么要学这些资本主义的东西"。
八次申请赴华考察的流程表上,被不同部门盖满"暂缓批准"的蓝色印章,直到这些文件最终被锁进档案室的铁柜。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欧盟实施贸易禁令的寒冬。
2010年那个飘着细雪的深夜,克里姆林宫开出的经济援助清单里,明确列着要求移交石油管道控制权的条款。
明斯克方面几乎是在同一时段接到了中国使馆的电话,对方邀请白方技术人员到北京讨论贷款实施方案。
三个月后,别列津纳河畔立起了三块中文标识的工程牌:戈梅利化纤厂施工现场每天超过八百名本地工人在调度,波斯塔维火车站电气化改造的混凝土基础正在下沉井。
这些项目没有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只约定了按期开通运营的时间节点。
当中白工业园的第一批钢结构在明斯克郊区竖起来时,周边农场主开着拖拉机前来围观。
有欧洲媒体调侃这是"草原上的海市蜃楼",却不知此时已有十七家中企带着设备入驻。
到2024年春天,这座曾被认为是"幻想工程"的园区每日处理的跨境货物量,超过了立陶宛克莱佩达港的吞吐量。
园区里带蓝帽子的当地工程师,带着红色安全帽的中方技术员,共同调试着全欧最先进的半导体封装生产线。
每周五下午,明斯克国立大学的大巴车会准时停靠在人才公寓门口,接送参与联合研发的白俄师生。
战略合作往往在危机时刻显现价值。
当西方在2018年试图以能源优惠拉拢明斯克时,白方选择向中方开放战略运输装备技术。
这背后是对等交换的诚意:中方援建团队提前八个月完成了明斯克国际机场的改扩建工程,新建的两座燃气发电站实现了首都圈不间断供电。
双方技术人员在机场控制塔里留下的温度湿度记录本,密密麻麻写满了两地气候差异下的设备调试数据。
这种务实作风延续到了疫情期间,当中欧班列的集装箱经白俄境内提速30%时,沿线新增的十二个物流中心同步安装了北斗定位系统。
卢卡申科办公室里挂着张特别的合影——背景是上海陆家嘴的摩天楼群,他的小儿子站在北京大学留学生公寓的阳台上挥手。
这张照片拍摄三个月后,明斯克宣布将国内15%的科研预算投入微电子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引进。
这种规划与三十年前议会厅里的争论形成奇妙呼应,不同的是现在的国民已能在超市用半个月工资购买到中国制造的智能家电。
白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中白合作区带动的就业人群,平均拥有1.3项专业技术认证。
从被迫出售军用卡车技术的窘迫,到掌握重型机械制造的核心专利;从依赖邻国能源供应,到自主建设智能电网系统,这个东欧国家用三十年时间验证了某种发展逻辑。
正如明斯克街头的电动车充电桩铭牌上刻着两国企业的联合标识,真正的国际合作不取决于地理距离或意识形态差异,而是能否在平等基础上实现技术要素的优化配置。
当某些国家还在质疑中国模式时,白俄罗斯的实践已经给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观察样本。
权威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